舍得之所以搞了一个叫做"开发代号"酱紫看似颇高的词汇,着实是因为一时半刻,还没有给这款软件想好名字,说不得到时还要在学苑内搞一次征名活动,好充分利用一下广大童鞋的智慧。
自然,这个MTD也不是瞎编出来,它是有出处滴。MTD的叫法源自GTD。估计还有一小部分童鞋不知道GTD是啥,且容舍得来小小科普一下。
GTD的全称叫Getting Things Done。它一开始是David Allen在2002出版的一本畅销书的书名,中文版书名译为《尽管去做:无压工作的艺术》,但舍得觉得台湾地区的版本译名略吊,它叫《搞定!2分钟轻松管理工作和生活》。
David Allen提出,必须记录下来要做的事,然后整理安排并使自己一一去执行。广大吃瓜群众一看,这个好啊!行动力较强的一拨人纷纷开始实践,因此催生出一批GTD的软件,舍得觉得这些软件中比较成熟的有wunderlist(奇妙清单)、TickTick(滴答清单)、any.do、Omnifocus、Doit.im和Remember the milk等。
进入正题之前,先简要对这部分软件作一下点评:
MTD的英文全称参考了GTD,叫做Making Things Done。真要细究的话,可参考supervise(监督、管理、指导)一词的英文释义:make sure that everything is done。get和make这两个词,从英文上讲,make更显主动一些。你要get(得到)一样东西,总得有人给吧?这就意味着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。有人说,get还有“抓住”之意,但是,你要“抓住”一样东西,这样东西得先存在吧?make就不一样了,没有机会,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啊!老话说的好,有困难要上,没有困难,我们制造困难也要上啊……君不见,连love这种人人喜欢的东西,用的动词都是make么?你若见到有人用get love,会不会小小地惊讶一下?
既然GTD软件这么丰富了,舍得为啥还要开发一个MTD?这得从GTD类软件自身的缺陷说起。
很久以前舍得就有一款类似MTD的软件的构思,当时的想法有点接近蕃茄钟的做法。为了不使下面的描述太过枯燥,舍得将情境设定为健身。我们可以提前就健身项目做出一些计划——大家都知道,这些事务大多重复性很强。在开始某项健身训练的时候,让程序开始计时,而当训练完成的时候,再将计时终止。中间我们还可以随意地暂停……这样训练结束时,我们就得到了相对精确的训练时间。当这个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我们便可以让程序帮助分析。随着记录的逐渐增加,那种随时可以查看的训练量不仅会带给你小小的成就感,还会让你欲罢不能——哇,这么多的训练我都坚持下来了,放弃掉实在太可惜了!
健身,只不过舍得设定的情境之一而已。还有学习,不论是已出校园的还是没出校园的,有MTD这类软件的帮助,效率会更高,动力更足。小日本便开发了这样一款软件,它叫StudyPlus。舍得来介绍一下这款软件,因为,它基本上可以算是舍得用来设计MTD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范本。
在StudyPlus中,项目不再叫项目,而叫做“书架”,而GTD中的任务,则变成了一本本教材:
你可以把学习时要用到的教材一一记录进去。每本教材可以进行设定(下图中的“勉强”,日文中的意思就是“学习”),除了贴标签以便查询和统计,还可以设定学习量的单位,比如页或章。
下面点击教材进入学习状态,对于GTD来说,每一次学习相当于执行一个子任务:
类似蕃茄钟的设定。但没有蕃茄钟那种必须事先设定好学多久才肯开始干的尿性。
中间可以随时暂停,学习结束后点“终了”,来到记录页面:
当前这本教材学习用了多少时间,学了多少内容(章节或页,或其他你觉得方便统计的单位),都可以记录在案。如上图所说(图不是舍得抓的,是借的,借的),程序还能记录下你这次学到了第几章,下次直接接着搞就OK。
接下来是统计功能闪亮登场:
我们还可以按分类(科目)进行统计,比如图中的GMAT不止是一本书:
如果觉得这个数据对你没啥触动,来看看某学霸级用户的记录:
这样的数据,对使用者自己来说,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。
都说了这只是一个参照范本,舍得想做的MTD,除了将结合GTD在处理随机、分散性事务上的优势之外,还将在数据分析上进一步深挖,比如,不同时段之间学习效率的对比,特定时段不同教材、科目之间所用时间的占比,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分析,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已完成事务的缺失或不足,从而更好地规划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。
本文版权归舍得学苑所有,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。谢谢!
作者:舍得
首发:舍得新浪博客
|
|
|